今天是:
欢迎您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建筑业协会网站!

行业关注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电 话:86528673
    86310837(传真)
邮 编:213159
地 址: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武宜中路108号天豪大厦3#楼11楼

高端视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筑业四大立足点

发布者:常州市武进区建筑业协会 发布时间:2015/6/22 15:14:08 点击次数:1671 关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筑业四大立足点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有很多“新颖”之处,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更多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建筑业必须紧紧抓住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要任务,以深化建设工程领域改革为重点,坚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切实推进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根本转变。当前,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立足点。

 

立足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与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建筑工业化程度以及一线操作技能工人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和“三低一高”(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业集中度低, 工程交易成本高);二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不符合工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尤其是管理粗放,资源消耗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顽症,严重阻碍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要改变建筑业这种低效率、高消耗、粗放式发展的状况,就必须围绕科技、人文、绿色三大理念,以适应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不断调整企业结构和经营战略,整合内部资源,突破单一的施工经营形态,开拓业务经营新领域,重点向建筑配套产品、房地产、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及其他关联产业方向发展,形成以建筑施工为主体的归核化多元经营格局,创造新型的资源配置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改善利润结构,从低附加值区域不断向高利润区域转移,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几年,中国建筑业协会结合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对加快促进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做了较为深入的研讨,提出了提升创新“一个理论”;明确转变“两个竞争”;始终坚持“三个提升”;准确把握“四个走向”;努力实现“五个转型”的基本思路。

    “ 一个理论”,就是提升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把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及其效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工程项目上。

    “两个竞争”,就是以压低标价、减少费用为主的市场竞争转向以质量取胜、诚信经营的“品牌企业”竞争;市场准入从注重企业资质高低的竞争转向项目管理人才,特别是项目经理职业化水平高低的竞争。

    “三个提升”,坚持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加强项目团队建设,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水平;坚持以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为重点,加强建造全过程管理,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以一线操作技能工人培训为对象,加强劳务层队伍管理,提升建筑业智力结构和全员整体素质。

    “四个走向”,一是工程项目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向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现代项目管理优化升级的新走向;二是项目管理从以现场施工阶段为主的管理进入了以项目全寿命(过程)周期管理为趋势的新走向;三是项目管理从现场文明施工上升到以“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创新项目文化建设为标志的新走向;四是项目管理由不同主体的单项施工承包进入了以工程总承包为主流模式的新走向。

    “五个转型”,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二是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三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四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五是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实现管理创新转型。

 

立足于通过资本运营提升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

    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模式。受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在基本建设产业链上形成了多行业权力鼎立、相互割裂的状态,其结果是增加管理成本、工期拖延、投资超额、合同纠纷增多。随着项目管理国际化的发展,不少项目业主希望承包商能够为其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这就要求承包商能够承担从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组织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总承包管理。

    当前,建筑业首先必须进一步通过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来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试点以来,化工、石化、建筑、冶金、电力、市政、交通等多个领域积极运用了采购施工管理(PC)、设计施工管理(DB)、项目管理服务(PM) 和项目管理承包(PMC) 及设计采购施工(EPC) 等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建筑企业每年约有30% ~ 40%的合同额具备和采用了总承包模式,尤其是对外承包业务近几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目前工程总承包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发展更加需要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上高度重视BT、BOT、PFI、PPP 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包商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材料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作用。

    目前,我国多数施工承包企业普遍还存在业务领域狭窄、融资能力不足,难以为发包方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承包服务等问题。而BT、BOT 模式的实施与推广,则为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增强融资能力提供了外部动力。从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看,大型建筑企业不能仅仅只扮演一个需要政府或投资商“施舍”的某一项工程,我们的使命应是整合资源,深层次渗透,特别是具备较强的项目融资能力的企业更要对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根据业主的要求按照BT、BOT、BOO、EPC 等方式组织实施。以资金实力雄厚的BT、BOT 模式和综合经营能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这些模式将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中铁作为国有特大型建筑集团,在探索企业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始终领跑行业前沿。他们先后在济南文化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地铁5 号线、顺德城市快速干道等BT 项目中,探索、实践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方面通过发挥特大型中央企业优势,运用BT 模式提高了在大型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中争取大业主、大项目、大投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采用这种BT 工程总承包支持地方建设,不仅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了项目建设的监管方式,而且创新了项目的融资和管理。这种通过政府和有实力企业的强强联手,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双赢,将是较好实现投资效益最佳化、管理效益集约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企业在推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着力提高识别抵御工程项目风险的能力。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两大工程承包风险。

    一是EPC 工程承包风险。因为EPC 项目需要承包商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承包商应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高超的管理水平,以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分合和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完整科学到位。采取EPC 合同模式的工程项目通常由业主根据项目的功能描述书以及有关的要求和条件说明进行招标,这种招标也称为“功能性招标”,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所提出的仅仅是工程项目的基本指标,并非详细的技术规范,承包商因此而承担的风险较大。因此,承包商应对招标文件及业主在其后提供的全部资料和数据信息复核,除非合同另有约定或属于承包商无法复核的情况。否则,业主对此类文件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以FIDIC 银皮书为例,该文本中未明确约定业主对其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承担责任。承包商必须清楚EPC 模式风险分配有别于施工总承包的风险分配,在EPC 模式下,承包商对工期费用和质量风险承担主要责任。因此,承包商首先应对“业主的要求”“业主审批”的免责前提条件有充分认识,谨慎对待“工程变更”“设计深化”等问题。其次是在项目实施阶段,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承包商应协调好勘察、设计、采购、监理等各方面主体的关系,确保互相配合,工程衔接顺利,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以中铁建承建的沙特轻轨工程为例,最终巨亏的原因之一就是承包商并没有处理好与业主、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加上其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导致面对业主拆迁进度缓慢、分包商消极怠工时束手无策。因此,企业在承接EPC 工程项目时要量力而行。

    二是新政下BT 项目的投资风险。因BT 模式可以规避政府工程禁止垫资的规定,以及国内BT 立法空白等现状,近几年市场上的BT 项目可谓真伪参半。但基于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远未达预期等因素,大量BT 项目投资人很可能面临巨大的回购风险。多家媒体报道显示,地方财政债务规模由2003 年的1 万多亿元急剧增加到2012 年的20 多万亿元,地方政府已无力承担很多投资建设任务。所以,近年来,为获取更多土地出让收入,很多地方掀起建新城、新区的热潮,政府前期资金在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能转而向社会高息融资。江苏、云南、山东等地出现多起县乡政府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高息“借资”事件,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违法违规,对当地的政府信用和社会稳定也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去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463号文,提出加强对拟建BT 项目的规划、立项的严格监管限制,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通过BT 等方式举债融资的行为。文件规定,除符合法律或国务院规定的可以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公租房、公路等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得以BT 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该条整体而言与《预算法》第28 条的规定相呼应。

    随着463 号文的出台,融资平台又将面临“断供”,“借新还旧”的计划也将难以落地,已进入回购阶段的BT 项目投资人将面临更大的回购风险。因此,已实施BT 项目的投资人应高度重视,对于有回购风险的BT 项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设法降低风险。地方各级政府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也不得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的偿债资金来源。若遇融资平台以地方储备土地的预期出让收入作出还款承诺,则应提防其中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考虑到实践中BT 协议的甲方并非地方政府本身,一旦融资平台作为BT 协议甲方,BT 投资人首先要重视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并要求其出具地方政府的书面授权,以确保地方政府的回购承诺及回购担保得以合法化,从而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立足于提高绿色建造能力和工业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城镇化建设非抓生态文明不可,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离不开绿色建筑。国家“十二五”建筑节能专业规划要求城镇化建筑20% 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30% 以上。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 一号文件形式转发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行动蓝图正式绘制完成并走向实际操作层面。

    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不能将先进的绿色理念贯穿到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的每一个细节,不能赋予建筑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综合效益,就不能称作是绿色建筑。我国的绿色建筑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数量每年翻一番,高于世界水平。截至2012 年底,全国共评出742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7581 多万平方米。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盛行,“绿色建造”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绿色建筑”是针对建筑产品而言,而“绿色建造”则是针对建筑产品的制造过程而言。因此,绿色建造可以定义为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建筑建造模式, 其利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采用绿色建筑部品和绿色建材,开展建筑的绿色施工过程,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终实现建筑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协调优化的综合目标。

    “绿色建造”至少应当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规划是绿色建筑产品的“顶层设计”,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绿色建筑产品,如果在规划阶段就留下先天不足,则将会造成后续阶段乃至最终结果的难以挽回的损失。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建筑产品的功能、质量、建造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 使得产品及其建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绿色建筑建材既包括建材及建筑部品的界定,也包括建材及建筑部品的选用, 不能仅考虑其绿色性, 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要求。绿色建筑技术表明了在实现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工艺应当满足绿色目标的要求。绿色施工就是要根据工程建造系统的实际情况, 尽量研究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路径。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而数十年来粗放的传统建筑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给城市的生态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挫伤。改变传统建筑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使传统建筑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将成为建筑界不可回避的使命。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四化”即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设计系列标准化就是从统一设计构配件入手,尽量减少类型,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进而形成单元或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就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工厂进行,逐步做到商品化, 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施工现场装配机械化就是用机械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 用机械在施工现场安装构件与配件。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就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工程项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避免主观意断或凭经验管理。据调研测算,凡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可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水消耗可以降低60%,人工费降低50%,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仅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 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大地建设集团副总刘亚非曾介绍,如果江苏省全部利用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可以增加32 座紫金山的绿色植被。其实, 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以及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瑞士80% 的住宅以通用部件为基础,日本、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

    近几年, 国家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主要还停留在单向技术和部分物品的层面上,就整体的住宅生产方式来看,没有根本性变化,产品技术含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率都比较低。即使目前,我国大部分涵盖住宅产业化类别的企业也只考虑推广自身优势部分,没有形成行业整体力量来共同推进住宅产业化,且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和客户对住宅产业化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认知差异极大。

    当然,作为提高建筑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建筑工业化单靠企业推动是不够的,因为新型生产方式的变革也面临技术门槛高和政策抉择引导的问题。目前,真正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也只是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企业手中。所以,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阻力还是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问题,包括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标准制定以及项目审批、监督管理体制等如何去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立足于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当今世界高精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危机时起时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迅猛发展,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国际高端市场的挑战。项目业主,特别是世行项目愈来愈倾向于由一家大型承包商或承包商联合体来承担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全部责任。承包商的角色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承包商不仅要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的提供者,而且还要成为项目的投资者和资本的运营者。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在“大市场、高投资、强业主、新项目”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创新发展项目管理模式,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新趋向,增强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能力,消除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程度低等走向国际市场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对外工程承包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国内技术、机电设备、建筑材料和服务的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加速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最基本的着力点。当前的重点,一是企业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作为领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和BIM 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形成企业自有知识产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集成化管理水平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形成企业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集成、项目管理层面纵向到底集成,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抢占国际建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力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将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新动力。当前,加强和大力推进建筑信息化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建筑业企业要牢固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和新路径,积极务实对接幸福城镇、智慧城镇、生态城镇等新型的规划建设需求,进一步从组织保障、人才积淀、资金保证、制度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落实具体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该文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课研究的第三部分)

  • 上一个新闻: 关于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
  • 下一个新闻: 没有了